61.策论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
62.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63.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
64.须知,她可不同雷倩,若非大秦俗规,女子不得参加科举,难保她不会高步云衢,金榜题名。
65.庙内设有中国科举制度陈列馆,"育才"、"兴贤"、"仰高"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代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对孔子的敬慕。"。
66.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贬职了,另一些从来没能一举得中。
67.虽然有众多的落第者,但在“利出一孔”的科举制度中,少数几个人所演义的成才故事,依然能够激励多数人去成就万里挑一的神话。
68.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以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榜首的解元、会元、状元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为“酒家榜首,食肆班头”。
69.在以学堂取代科举的选士制度下,法政教育因其独特的培养目标被世人视为入仕的终南捷径,法政学科因此成为求学者的首选科目。
70.其实也这也不奇怪,孟家偌大的家业,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71.科举制度对整个唐代的士林心态、风俗习尚以及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唐人出处进退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生哲学的架构意义更为重大。
72.这也难怪,高考本来就是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再加上一个颇有些科举时代流风遗韵的“状元”头衔,人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
73.我用矫形外科举例子因为我觉得,这个比较易懂,但在其他外科手术上道理也是一样。
74.【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75.先太宗还首创科举制度,恨不得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却赚得英雄尽白头。
76.后来经过科举考试后一举成名,被唐太宗李世明看中,授予他一个不小的官职,而且还要把文成公主下嫁给他,但是他坚决不肯答应。
77.放进别人裤子里的黄泥巴,扔在女孩漂亮鞋子里的绿蚱蜢,泼在家里先生头顶的浓黑墨水和为了躲避读书、躲避科举的装傻充愣,将文章故意背的磕磕巴巴。
78.学校教育丧失了独立性,从教学内容到学生的考课,都以科举入仕为宗旨。
79.此人也是通过科举而进入朝中,为人性特俊拔,先依附贾似道,得以官运亨通,后见贾似道失势,转头痛批之,实为两面三刀之辈。
80.只要你有绝世才华,无论什么出身,都能依靠科举,一举成名天下知。
81.从利的方面看,废科举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带来了女学的兴起。
82.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很善于网罗人才,他们通过科举制度把有才华的人网罗到政府中来。
83.有一年,他去参加科举考试。发榜之后,孙山榜上有名,但是排在最后一位。
84.这里的“白卷”其实不白,科举时的“曳白”才是真白,如唐玄宗时那些“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的南郭先生。
85.这本书的作者,是广东信宜县的进士李崇忠,他曾在四川做过小官,虽然没什么宦迹,却很擅长科举文章写作。
86.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87.但“文章憎命达”,两次科举失利,虽有治世之志,已注定了其边缘性的人生轨迹。
88.自从西太后废除旧科举制度,他就心灰意懒了。
89.黄巢向全国发布檄文,揭露了唐朝宦官专权、官吏贪暴、纲纪败坏、科举失才等弊政,提出了“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
90.刘诗昆第二次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
91.后来,郑板桥得到富商资助,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考取科名,并回来迎娶饶五娘。
92.小舒也语出惊人,认为现在的国考不像古代的科举,更“强调思考和创新,并不是重复旧东西”。
93.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94.诗人词人其实很多都来自乡村,只不过地主出身的占绝大多数,虽然通过科举考试一登龙门,但昔日所见所闻或多或少总能留下些深刻的烙印。
95.而科举考试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手段。
96.根源于这种现象的是国人的重理轻文、重“科举”而轻人文。
97.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98.顾、黄、王坚持游击战,打了十几年,九死一生,还可坚持,康熙一开科举,还颁布特殊政策,对这些前朝义士开“博学鸿儒”科,免考入仕,黄宗羲就难办了。
99.陛下,先皇陛下为大隋创下了盖世功勋!他登基后,先开创了科举制度,然后征发民众开凿南北大运河。
100.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
101.不论“状元及第”、“三元及第”的牌匾、小孩戴的状元帽,和科举的相关知识,以及广西历来所出状元的生平,都详细的记载与解说。
102.抚州青蛙信仰的祭祀主题始为驱疫逐祟,后演绎为科举崇拜,在中国南方青蛙信仰民俗中较独特。
103.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104.光前裕后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最高的理想。
105.科举制并不是自创生即完备周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也曾经历了失误、挫折,甚至后退。但是,由于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的持续努力,它一步步地完善,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张宏杰
106.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许多人都幻想以十年寒窗之苦,换取功名利禄。
107.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108.对于卢象升的科举地位来说,范文程的档次太低,若是强行攀交,反而不好,不如就当作道义之交。
109.第一个,自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眉州眉山人,科举进士,以诗、书、画名标青史的大文豪,几度宦海沉浮,仍旧保持着豪迈洒脱的风度。
110.在家族的发展过程中,丁氏家族始终将科举入仕和商业经营相结合,始终坚持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成为清代山东地区著名的儒商家族。
111.鉴于科举制度的文化特性,文化应是“科举学”学科建设的应有定位。
112.本文主要从当时的科举试赋制度,尊体意识与乾嘉学术的影响等三个层面作出简要的论述。
113.清末的军事工业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科举干部,还是左宗棠那样幕府出身的军事奇才,在他们的主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都改成了官方主导。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贪腐现象严重,像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顶级国有军工企业最终都成为反腐的重灾区。李德林
114.但事实上,考试仅仅是科举制度的“臭皮囊”,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是考试的内容。
115.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
116.科举的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士人读书应举的积极性,士人数量因此急剧增加。
117.明清科举录取通知书不论中央、地方都叫“报帖”,也称“捷报”,俗称“喜报”。
118.在中国科举史上,唐、宋、辽、金与清代都曾以五言诗作为考试项目之一。
119.因此,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和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120.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